第968章 唐钱南下

    第968章唐钱南下

    翻看唐代289年历史,不难发现,唐朝前期是皇室与世家门阀的博弈,中期是皇室对阵藩镇割据,晚期更混乱,皇室岌岌可危,令不出宫门,地方势力和门阀更是嚣张跋扈,自立一方。

    武则天之所以能扬名青史,并不仅仅因为她以女儿身荣登九五之尊,更因为她是有唐以来第一位面对世家门阀对知识、经济垄断的情况下取得大胜的皇帝。

    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,对山东门阀非常忌惮,出台《氏族志》,意欲打压传统门阀势力,结果,高士廉等人弄出来的《氏族志》,仍是一个抬高士族地位、贬仰庶族地位的“贵族谱”。

    唐太宗气得吐血,却又无可奈何,实在是以“五姓七望”为代表的门阀,力量太过强大。

    武则天辅政唐高宗李治时,安排官员重修《氏族志》,否定士族门阀政治,淡化门第的观念,以在朝任职为标准,五品以上官员,不论原门第,一概入士流。

    她这一彻底打破门第观念的做法,得到大多数的基层知识分子拥护,打通庶族的上升通道。

    乾封泉宝的推行,算是李治武则天夫妇打压世家门阀的一系列计划之一。

    据《新唐书·食货志》记载,唐高宗武德初年,开元通宝钱所铸不多,流通钱币不足。

    究其原因,是地方门阀私自铸造的“私钱”泛滥。这些世家门阀,在钱贱时收铜钱铸铜像,钱贵时再化铜铸钱,控制地方经济。官方所铸“官钱”的流通,受到严重干扰。

    唐高宗李治想要收回中央铸币权,听从工部尚书阎立本之策,回收开元通宝模范,推出“乾封泉宝”,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,由此来打压开元通宝私钱的购买力,使私钱失去流通性。

    愿望是好的,可唐高宗李治夫妇显然不了解市场经济。

    “乾封泉宝”的铸造,在币值上,并没有等同于十枚开元通宝,所凭恃的不过是皇室的一句口令。商家不傻,十枚开元通宝的含铜量远远超过一枚乾封泉宝,故而,很多商家不愿意收乾封泉宝,即便收取,他们也会变相涨价,导致“谷帛腾贵,商贾不行......”

    好事变坏事。

    次年二月,李治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——“高祖铸开元钱,在太宗贞观鼎盛之时都未更改,自己却铸新钱取而代之,恐违天意,便即令收回新钱复行开元,予以储存以作万代之法。”

    也就是说,迫于无奈,唐高宗李治在八个月后,中止“乾封泉宝”的铸造,改为开元通宝。

    听卢灿讲史是一种享受,他不仅会讲述文物自身的特点,还会将历史背景、前因后果,以浅显易懂的方式,娓娓道来,即便是不懂历史的人,也能听得津津有味,譬如穆方。

    穆方很小就来新加坡,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可没有专门的中国历史课,只有世界史中有一些小篇幅介绍。故而,穆方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,听完卢灿讲述,不由得追问,“阿灿哥,听你一说......这枚铜钱很值钱?还有......它怎么跑到印尼中爪哇婆罗浮屠?”